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密织心灵保护网 守护“少年的你” 浙江多地多校探索校园防欺凌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4-04-30 浏览次数: 字体:[ ]

“被欺负了不要害怕,来告诉我。校长为你做主,我的办公室大门永远为你们敞开!”“真正的强大,不是通过欺凌别人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来体现的。”前不久,开化县桐村镇中心学校校长吴后良在国旗下讲话中,针对校园欺凌现象“霸气喊话”。

之后几天里,吴后良明显感觉到了“喊话”带来的后劲,“愿意找老师谈话的学生变多了,老师们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也更上心了”。

随着校园欺凌相关话题屡屡进入公众视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的焦点。如何有效关爱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密织心灵保护网,成为当下学校、教师和家庭的共同课题。

学校:孕育爱的磁力场

2021年,吴后良来到桐村镇中心学校任职。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在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在吴后良的印象中,乡村孩子个性腼腆,“特别是一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平时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这次“喊话”能成为鼓励学生勇敢发声的契机,“也是在警示有欺凌倾向的学生”。此外,吴后良还在学校的心语室旁开设了一个校长信箱,目的就是“让不敢说话的学生有更多的发声途径”。

吴后良的从教生涯里也曾遇到校园欺凌现象。在他看来,“校园欺凌不仅仅指的是对身体的侵犯,也包括心灵上的歧视”。事实上,对于“何为欺凌”,早在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已有明确界定,即“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吴后良认为,学校在正确引导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正确的相处模式,即“友善、宽容和机智”,“同学之间要友善,即使产生一点小摩擦也要学会宽容。如果看到或遇到校园欺凌行为,要机智应对,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严厉制止或者及时向老师求助”。

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该如何有效防范校园欺凌?除了给予学生发声的底气,也有学校尝试开展德育活动,在学生心中种下乐观、友善、坚韧的种子。

每到新学年开学,东阳市外国语小学的新生都会迎来一次“大手牵小手”的欢迎仪式。“大手”指的是学校五年级学生,“小手”则是指一年级新生。校长葛敏辉介绍,这项“护娃”行动为期半个月。其间,“大手”会陪伴“小手”一起熟悉校园环境、排队就餐、睡前洗漱、阅读绘本等。“这样的入学体验不仅能帮助新生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更能促进高年级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

教师:有效觉察欺凌的“苗头”

在绍兴市柯桥区青少年阳光心灵驿站,每到周末总能看见俞和军忙碌的身影。作为全区首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A证资格的教师之一,他一直利用空余时间义务提供青少年心理咨询辅导,他的电话也成了心理热线。

俞和军的另一个身份是柯桥区华舍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20多年的他至今保存着当年学生写给他的信,在他眼里,这些信都是学生向他发出的“求助信号”。

一次,他接到了一位母亲的求助,“她怀疑自己的孩子受到了欺凌”。原来这位母亲发现自己孩子的身上出现了多处瘀青,尽管多次询问,得到的都是沉默。经过多次沟通,俞和军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个孩子不肯说,一方面是觉得父母不会相信,另一方面是担心欺凌者报复”。得知孩子如此回答,俞和军心疼不已,“很多时候被欺凌的孩子不敢说,是因为他们在家庭、学校、同伴这三方都找不到一个有力的支持系统”。随后,他建议这位母亲多花时间陪伴,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表明,校园欺凌的表现除了一些显性的肢体欺凌,还存在隐蔽性较强的手段,比如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有专家认为,隐性欺凌虽然一般不会造成外伤,但是会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因此,俞和军认为,第一次被欺凌时的应对态度很关键,“如果保持沉默,可能会导致欺凌行为的持续或加重”。

应该如何应对?俞和军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有一定的觉察力,“主动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及时查找欺凌行为的‘苗头’迹象。同时,也要告知学生正确应对的方式和途径,比如向外界寻求帮助,而不是独自消化”。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往往存在着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三个角色。“旁观者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欺凌事件是否会继续发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旁观者要有站出来发声的勇气。”俞和军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主动说出来,有能力说出来,建立起自我的支持系统。”

嘉兴市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朱建人呼吁,“学校、教师和家庭应多方发力,鼓励欺凌者勇于承认错误、被欺凌者勇于反抗、旁观者勇于发声。学校与教师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恶行抗衡的能力”。

家庭:补全亲子关系的拼图

“我的爸爸说话从来不算数。”“妈妈说带我去旅游,两年了都没有实现。”在和学生的聊天中,杭州半山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吴丽君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吴丽君作为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多年。为了找到学生成绩不理想或行为习惯不佳背后的症结,她曾将学校里的一些“问题学生”组成班级,自己担任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交流的过程中,吴丽君发现了一个共性的特点:“这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缺失的,甚至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家长从不遵守承诺。”

吴丽君认为,校园欺凌虽然发生在未成年人之间,但折射出的却是家庭教育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儿童忽视”“溺爱”以及家长的不良示范上,“对孩子溺爱或是过于严厉,又或是过于忽视都可能导致不良的亲子关系”。因此,吴丽君建议,家庭教育作为防止校园欺凌的第一道防线,更需要家长们尽职尽责。

朱建人研究发现,“在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未能提供必要照料和监督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而因为缺乏必要的家庭监督,一些人可能会逐渐蜕变为欺凌者”。

家校社紧密联动、协同育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象山县石浦镇就有一所已创办40余年的家长学校——石浦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上世纪80年代,当地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业、品行方面出现问题。”石浦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邵琼回忆,成立家长学校的初衷是让家长从被动“受教育”到主动参与学校教育。

2014年,学校对校家委会进行重组,引进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成立教育议事会,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外部环境建设和课程建设。目前,石浦小学开发实施的拓展课程共30多门,其中由议事会和家长参与开发、实施的就有10多门。

2019年,浙江省颁布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这也是我省首次为家庭教育立法。其中提出,“学校应当建立家长学校,按照规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近年来,我省在家庭教育领域做了不少探索。比如杭州市成立全国首个家庭心理健康体验中心,专门针对家庭成员提供心理体验、测评、咨询等公益服务;兰溪市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指导中心,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对全体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培养,带动家长综合能力提升。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